该单位前身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于196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于1972年改名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后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粤机编办[1999]169号),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广微测”)1999年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加挂成立,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是一家集检测、科研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第三方检测机构,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广微测以科研为支撑,依托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广州化学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服务中心、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评价、食品安全监控、霉腐微生物防治、抗生物材料研制与评测、环境生物工程技术与产品、农用生物产品检测标准及安全性评价、微生物分析和鉴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研究优势和服务特色,主持和参与90多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广微测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装备,按照ISO/IEC 17025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设有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食品药品实验室、工业材料与产品实验室和农用生物产品实验室,已具备包括化学品、环境监测、食品、药品、饮用水、日化、电器、农产品、肥料、饲料等近6000个检测能力,可为社会提供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等具有证明作用的检测数据和结果,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互认。广微测现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75人,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7名,博士13名,硕士32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毒性检测分委会委员、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生物及酶制剂工作组委员、全国涂料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会标准组组长、广东省技术标准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名专家。经过近二十年的磨练,已培养出一支梯队合理、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检测技术和科技创新团队。广微测检测场所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配备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各类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770多台套,包括超高分辨率液质联用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微生物电解呼吸仪、氨基酸分析仪、超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等;完善的环境设施和精良的仪器设备为本单位的检验检测业务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8年,在公众对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危害风险的关注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的化学品管理法规相继颁布的背景下,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和满足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原则的要求,广微测正式发文批准成立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由该实验室依据国家有关良好实验室规范系列标准、环境保护部关于化学品测试有关标准规范(《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导则》)等要求建立并实施GLP管理体系,为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及相关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生态毒理学测试数据服务。实验室先后得到广东省科技厅检测与评价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的支持,硬件和软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2009年,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成为环境保护部公告的提供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学测试数据的全国七家检测机构之一。2012年,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成为环境保护部公告的提供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学测试数据的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常规三级)。实验室多年来提供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测试,覆盖了目前简易申报和常规申报所需的全部测试项目,为评估和管控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维护公众健康提供重要科技支撑。2010年12月,国家认监委批准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成为国家认监委承认的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实验室,可以在化学品“理化性质测试”、“致突变研究”、“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环境毒性研究”、“水、土壤和空气中行为学研究”以及“生物富集试验”等方面开展GLP研究,并出具测试报告。实验室分别于2013、2016、2019、2020年通过了复评审、扩项评审和监督评审。2008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为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毒性检测分技术委员会(SAC/TC251/SC1)的联合秘书处承担单位,主要负责应对欧盟REACH(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和环保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广微测积极跟踪国内外标准制修订的发展情况,主持和参与了94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发布化学品生态毒理国家标准16项。
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所依托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发展中心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环境污染检测与控制中的应用以及环境生态毒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研究。以环境微生物生理生态学为基础,长期致力于发现和揭示环境微生物学新理论、建立环境污染微生物治理新技术。重点在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过程与作用机理、微生物降解脱毒代谢网络与调控机制、污染环境的微生物治理与修复开展了系统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应用型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在ISME J.、Ecol. lett.、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形成将微生物应用基础研究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已建成由“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青等人才组成的研究队伍。多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获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为我国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实验室积极参与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承担环保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用于防污漆生产的滴滴涕替代项目之环境保护领域化学品管理防污漆活性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机构能力建设子项目”(2013-2014),项目在GLP基础上,首次在国内构建起包括防污漆活性物质环境危害测试和暴露评估在内的符合国际规范的防污漆环境风险评估能力,为中国化学品风险评估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并顺利通过验收。同时还承担了“中国用于防污漆生产的滴滴涕替代项目-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中活性物质基础性质测试子项目”(2010-2011),项目开展了多个滴滴涕(DDT)替代物质的生态毒性测试和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探索和建立活性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持久性评估方法和程序,完成了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获得了国外合作方的高度肯定。同时,实验室还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开展了海洋船载货物安全和污染评价工作,申请了船载货物运输条件检测和评估机构认定资质。2010-2016年针对多个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开展了评估并出具了评估报告。并依据《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安全评价导则》(HJ/T 415-2008)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为目的而使用的微生物菌剂的环境安全评价工作,分析和评价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及其使用过程中,对人畜健康及生态安全的有害影响和潜在风险。实验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 52人,包括测试机构负责人(TFM)1人、项目负责人(SD)6人、质量保证部负责人(QAM)1人,质量保证人员(QA)2人、试验人员39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包括了公正性检测、GLP质量管理、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市场拓展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了一支由中、高级研究人员领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及海外留学背景的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精干队伍。实验室配备专用仪器设备528台(套),专用生态毒理学测试的实验场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
测试项目:
· 吸附/解吸附性
· 106 吸附/解吸(批平衡法)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估算土壤和污水污泥的吸附系数
· 水解
· 111 与PH值有关的水解作用
· 藻类生长抑制毒性
· 201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 溞类急性毒性
· 202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
· 鱼类急性毒性
· 203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 210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 212 鱼类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
· 活性污泥呼吸抑制毒性
· 209 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
· 鱼类14天延长毒性试验
· 204 鱼类14天延长毒性试验
· 降解性(固有)
· 302A 改进的半连续活性污泥(SCAS)试验
· 302B 赞恩-惠伦斯/EMPA试验
· 302C 改进的MITI试验(Ⅱ)
· 降解性(快速)
· 301A DOC消减试验
· 301B CO2产生试验
· 301C 改进的MITI试验(Ⅰ)
· 301D 密闭瓶法试验
· 301E 改进的OECD筛选试验
· 301F 测压呼吸计量法试验
· 310 密闭瓶二氧化碳法(顶空试验)
·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 207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 大型溞类繁殖试验
· 211 大型溞繁殖试验
· 生物蓄积性
· 305 生物富集-流水式鱼类试验
· 305 B生物富集-半静态鱼类试验
· 鱼类慢性毒性试验
· 210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 215 鱼类幼体生长试验
· 种子发芽和根生长试验
· 299 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毒性试验
· 降解性
· 301 快速生物降解
· 302 固有生物降解
· 降解模拟测试
· 生物累积性
· 305 生物富集-流水式鱼类试验
· 305B 生物富集-半静态鱼类试验
· 陆生植物生长试验
· 208 陆生植物生长试验
· 蚯蚓繁殖试验
· 222 蚯蚓繁殖毒性试验
· 底栖生物慢性毒性试验
· 218 沉积物-水体中摇蚊毒性试验:沉积物加标法